序
緒言
劉源俊校長
一所學校的評價,要從其傳統、聲譽、生態與教育諸面向綜合觀察,才能得其要旨。本校位於臺北市的中樞,建校迄今一百一十二年;它有深厚的傳統,良好的聲譽,優越的地理環境,純樸的風氣,認真的教學態度;已培育出眾多傑出的校友,在社會各界踏實服務,是一所優質學府。
本校的校史與臺灣近代史息息相關,更是臺灣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本校校址在清末乃是文廟所在地,日人據臺後將文廟遷至大龍峒為今日之孔廟,在原址創設臺灣最早的公立高等學校,是為本校之前身。由於各種因素,本校自創校以來,校名更動了十次(自最初的「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學校」到現在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曾有三種不同的歸屬(臺灣總督府、臺灣省政府、臺北市政府);從本校附屬學校所衍生出去的學校共十四所(包括現在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台南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語實驗國民小學、…等等),可謂臺灣教育的源頭。
本校過往的校史可大別為三個時期:日治高校/師範時期(1895-1945)、女子師範教育時期(1945-1979)與師範專科/學院時期(1979-2005)。第一個時期為上世紀前半葉的臺灣孕育出各界的菁英;第二個時期為臺灣光復後的教育界培育了眾多優秀的女性小學教師與校長;第三個時期除培育小學教師外,更致力發展了碩士與進修教育。
本校自2005年改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開始轉型為一所「重視師資教育的文理科大學」,不再侷限於培養小學教師,可謂進入了校史的第四時期。緬懷過去輝煌的校史,在先賢奠定的基礎上,未來本校應在教育界扮演更重要而宏遠的角色──確保師資培育的傳統優勢,注入開明的博雅教育內涵,發展有特色的碩士博士班,辦理優秀的在職進修教育。更進一步希望能承繼早期的輝煌校史,為臺北市這一國際大都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1991年,本校在毛連塭院長任內,在行政大樓二樓闢設校史室,保存了釵h史料。1995年慶祝百年校慶時,在林永喜院長主持下,曾編輯出版《春風化雨100年》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校史簡編》等書,蒐集並整理了豐富的史料。2006年,本校慶祝建校111年,重新整理校史室,呈現學校不同階段的發展。此外,校史室並展出自張福興(1907級)以迄李澤藩(1926級)等十八位本校菁英校友的掛圖,這些傑出校友們出類拔萃,分別在美術界、音樂界、文學界、教育界、新聞界與政治界熠熠發光,成就令人景仰。
本校在2007年2月成立任務編組的校史室,由社會科教育學系李淑珍副教授擔任主任,主持研究並整理校史。校史的編纂是一項極為繁重的工作,需要長期經營才能見其幼纂C近年電腦與網際網路發達,使資料的流通與增補方便釵h,為校史的編纂開啟了新的工具與視野。校史室乃利用學校的網站開啟這一新穎的校史訊宇(cyberspace),值得慶賀。特為之序。
本文作者為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