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而孤獨的奮鬥之路—中研所考試歷程
漫長而孤獨的奮鬥之路—中研所考試歷程
語教95級 郭凱文
一、前言
在談如何考中文研究所之前,必須先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考研究所。研究所會讓自己正式踏入社會找工作的時間延後,花下這些時間之前要仔細的思考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所能給予自己未來能擁有的文憑和能力,以及以後可能會走的路。如果研究所是學弟妹目前生涯規劃的選項,以下筆者提供幾個原因給你們思考。
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對學術研究有興趣。喜歡是知其然,研究是知其所以然。中文的學術研究絕對和高中國文不同,也和喜歡閱讀文學作品不同;如果只是「喜歡」文學,可以先想想自己適不適合作「研究」。學術研究能作的工作大部分是大學教職,或者在各研究機構當專業研究人士(基本上還是會在各大學兼課)。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碩士的起薪和未來的展望都比學士要優渥。這確實是事實,但是也有許多人因為讀了碩士而高不成低不就,落得兩頭空。所以這樣的想法比較適合已經有工作的人。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是從教育領域轉向其它領域。多拿學位作為多專長的證明是社會上常見的,轉考非本科系研究所的人每年也所在多有,如果在大學歷程中太晚確定要轉向(已經不適合或不想轉學或重考),那麼在研究所換跑道也是很適合的。
在人文的領域中,大多是沒有太大實用性的能力,不如法律、財金、會計、國貿、外交等等科系很明顯有其工作取向,所以如何將所學與專長運用在工作中是讀人文領域研究所的人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對於中文研究所有興趣的學弟妹,本文將提供考試科目的準備方式、準備的歷程、閱讀書目簡介、以及報考時的考量等等。此外,在每年年底會有研究所推甄入學,可以比多數同學更早有所歸宿,本文也將介紹相關的注意事項。最後是一些考試的相關問題,於文中尚未提及的,在文末將一併說明。
二、各科準備方向與建議
(一)文學史
文學史是專業科目中公認最好讀的一科,但準備的複雜性也最高,因為每個朝代不只有一個文類可以出題,許多文體又橫跨了多個朝代,所以文學史的準備必須以橫向與縱向兩個方向思考。縱向是指一個文體的流變,橫向則是指一個時代的整體特色和各文類當時的發展。文類基本上可以區分成散文、詩經楚辭、賦、詩、詞、散曲、小說、戲曲、俗文學、文學批評;時代則依各文類而不一。
(二)思想史
思想史可以區分為六個斷代—先秦諸子、兩漢思想、魏晉玄學、魏晉南北朝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哲學。六個斷代考四題,如果教授有心,可以全部命中(如:政大2005、2006年),所以不要抱著僥倖的態度而避開某一部分。當然,還是有特別側重的部分,就是先秦諸子和宋明理學,因為一個是中國思想的源頭,另一個是儒學的新境界,思想的多元性和高度便成為命題的重點。
(三)文字學
文字學筆者區分為以下五個主題來閱讀:六書理論與辨正、文字概說、字形演進、文字學史、其他獨立概念。以六書理論與辨正為大宗考題。除了概念記憶的部分,死背的部分包括《說文》的本義,以及重要的的篆書、古文、籀文,甚至是甲骨文、金文都要練習,因為不管是舉例,或者是直接出題要求畫出篆文,寫出本義都是常考題。另外,因為文字學有門派的問題,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最大宗的是林派,以林尹先生《文字學槩說》為教本,其次是魯派,以魯實先先生的學生—許錟輝教授的《文字學簡編》為教本,最後是台大派(顧名思義只有台大及部分學校採用),以許進雄先生的《簡明中國文字學》為教本。另外如果能取得台大的文字學課程講義,幫助會更大。提早確定報考學校,就可以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準備。
(四)聲韻學
聲韻學包括了上古音、中古音、等韻學、近代音、語言學、語音變遷等主題。題目基本上分為申論題和應用題。申論題多需記憶,如切韵的性質、廣韵四聲相承為何數目參差不齊……等等,而應用題多以填等韵圖為主,所以對於反切上字的練習是絕對必要的。在考前約三個月,每天寫廣韻作業,到考試就可以得心應手。聲韻學也有門派,分為師大派和台大派,台大以董同龢教授的《漢語音韻學》為代表,師大以林尹先生的《中國聲韻學通論》為代表,而政大竺家寧老師的《聲韻學》為兼容並蓄之作,入門者可參考。
(五)訓詁學
訓詁學是中文系大四的必修課,所以在考試中的份量也較少(大家都知道還沒教完,可能也教不完,或者是從來沒教完過),常會和文字學混合出題。內容上不外是訓詁的定義、起因、用途、次序、方法、條例、與其他學門的關係,以及訓詁的重要學者、古籍等等。幾乎全是記憶性的題目,只要文字和聲韻(特別是聲韻)的基礎夠好,記憶起來通常不會是問題。
(六)補充說明
近年來「出土文獻」一類的題目出現得很頻繁,政大、台大都有出過類似的題目,大致上是問出土文獻對於中國思想、或是文字考據等等學術有何幫助,成大則是直接列出部分出土文獻,要考生說明其內容和意義。這在大部分的思想史以及文字、聲韻書籍都很少提及,可能必須去借一些專門介紹出土文獻的書籍來稍微加強。考古題出過的題目,如果是有標準答案的就用網路查資料,開放性的申論題建議稍作整理之後和老師討論。
三、準備歷程
(一)實力奠基期
本期的重點在於對所有考試的內容做一個通盤的了解(訓詁學可隨大四上課慢慢加入)。所必須完成的工作是把重要的考試用書精讀一次。精讀,基本上包括了閱讀、思考、畫重點。要不要做初步的記憶就看個人,先背下來對於到考前的原典複習會有幫助,但是也會降低閱讀的速度,所以依個人情況自行斟酌。這樣對於內容會有初步的認識和概念,所有的重要人物、事件、名詞、應用題操作方式必須有印象,不能完全沒感覺。而在唸的同時要思考,對於每一個主題的內容要如何安排,作為下一階段的準備。時間上建議在考前一年完成(以應屆而言是在大三的寒假結束時),最晚不要超過考前八個月(即升大四暑假前)。
(二)複習一 — 筆記書寫
此時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所以要做第一次的整合。依「各科準備方向與建議」中提到的分類(分類只是建議,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對於每個主題做一次統整,寫出一份完整的筆記,考試時就帶這份筆記應考(只帶筆記就很多了)。
文學史如果有時間可以做兩份,一份以文體為主軸,一份以時代為主軸,這樣概念會非常清楚。如果沒有時間,建議以文體為主軸,時代的部分則以簡略的方式寫出綱要和時代特色即可。思想史讀通很重要,讀通了概念都會很自然地在生命中(以及考卷上)流露,只要熟記原典即可。因為沒有像文學史那樣複雜交錯的問題,所以筆記一份就夠用。小學的時代的影響不明顯,所以主題性必須突出,每個主題中包含的概念要有完整的了解。另外文字學需要準備「字例本」,針對林、魯、台大三派分別製作字例,不管是直接考字例,或是用來舉例都會有幫助。筆記書寫的時間大約在考前一年到考前三至四個月(以應屆而言即大三寒假到大四上十、十一月完成)。
筆者的筆記分為完整筆記、精簡本、原典本三種。完整筆記要先寫,每個人有自己的筆記習慣,但是在準備研究所考試上,建議以論文式的排列方式,即項目符號依照壹、一、(一)、1、(1)、A、a的順序排列,可以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考試時題號一般為「一、二……」,每題間列重要標題時,則用(一)(二)……最多用到「1」,免得太細碎。複習的時候則開始製作精簡本(即上述完整筆記完成之後,到考前一至二個月要完成),僅寫出重要關鍵字作為記憶式綱要,幫助記憶每一家的系統。原典本則是將相關原典抄錄,只要抄出考試的時候用得到的就可以了,抄太多用不到的只是多佔記憶體空間和唸書時間而已。
(三)複習二 — 原典記憶
原典記憶的部分,可以在前面任何時間就開始進行,只是會減慢讀書的整體速度,但是到了考前兩、三個月,就必須面對記憶的問題。根據每天的讀書進度,讀到哪裡就背到哪裡,隔天要再做複習。文學史最怕張冠李戴,所以一定要釐清原典和相關人物的關係。
(四)複習三 — 弱點補強
讀到了這個時候,對於自己的能力分布應該有一定的掌握,所以此時就要針對弱點開始做補強的工作。以文學史為例,若是對於戲曲的流變不熟悉,那麼就找一本簡單的中國戲曲史來讀。閱讀這類的書籍是要建立對於一個文類流變的完整概念,對於文本解讀或是褒貶可能會因各家解說而不同,但是流變的述說差異不大,只要掌握了文類演變的過程,那其中的作家、作品、風格自然容易掌握。如此就可以將弱點補強。小學和思想史是比較一通百通的科目,所以一旦有問題還是找人問比較不會陷入死胡同。
(五)複習四 — 各校準備
最後就是要進考場的前一周到十天左右,要針對各校的考古題出題趨勢做出應對。經由分析近五到七年考古題,可以大致掌握該校出題的側重層面,在考前要特別準備。但不要忘了通盤的複習,這不是賭博,只是增加答題的流暢度和自己的信心而已。
(六)筆者狀況
看完上面的準備歷程,相信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所以在這裡澄清一點,這是筆者設計出來的理想狀態,連我自己都沒有完全做到,在這裡補充說明一下筆者的情況,讓大家安個心。
實力奠基的部分,我在升大四暑假前的六月完成。筆記書寫從暑假到十一月,因為同時準備推甄的資料,所以文學、思想的部分到推甄考試前才大致完成,到十二月底才完全補足。文字、聲韻學是從一月才開始念,大約三到四個禮拜可以完成;訓詁則是用大四上的期中期末筆記加上補習班講義就上戰場了。完整筆記有寫出來的是文學、思想、文字、聲韻,訓詁、和思想的部分內容就以補充資料的部分寫了少許的筆記。精簡本則只有思想史有完成,感覺實用效益不大;原典本只寫了文學、思想,文字學有另外編了林、魯、台大三份字例本。原典記憶的部分,我很少刻意花時間專門背,只有抓了幾個很重要的原典稍微背一點。弱點補強的部分我沒有作任何處理,只有把筆記多看幾次而已,我的弱點是樂府和古詩,也因為這樣在這部分的考題栽了不少次。最後各校準備,我有設計了考題分析表,作出對各校出題趨勢的參考,但近年各校都有轉變的趨勢,所以對考試的幫助大概只有在進考場前20、30分鐘可以選擇一個比較可能考的部分作加強,而且我發現我的考運很差,考前20、30分鐘看的幾乎都沒有出現在考題上。
(七)小結
考試就像一場遊戲,有它的規則,必須順著規則走才能走到終點。每個人會發展出不同的方法。在此筆者只是提供自己這一兩年來的歷程供大家參考,如何調整轉換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就看各位的造化了。
四、閱讀書目簡介
(一)文學史
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這是台灣近幾十年來的通用教科書,資料完整、介紹詳細,是考文學史的必備書。但是因為作者是大陸人,所以難免有不少社會主義的思維在其中,讀到的時候跳過就可以了。
2.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
這部書可以補充《中國文學發展史》的不足,兩本書體例、編排的概念上相近,但是內容的思維則有不同,互相參照可以補足欠缺的部分。本書的特點是引用的原典相當豐富,可從其中擷取作為考試所需;而且時代性相當明顯,對於建立史觀很有幫助。缺點則是內容簡略,適合入門不適合加深加廣。
3.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
這部書有四冊,以時代作為區分,每個朝代都有概說,可以了解各時代的背景。對於重要作家有專章介紹,多從生平、作品特色、思想內容、藝術成就、對後人影響等層面加以說明,相當適合考試。唯一的缺點,就是閱讀的量會相當沉重(還有價格也很沉重)。如果方便的話,筆者建議讀完一本再買下一本,這樣可以增加讀書的動力和效率。
(二)思想史
1.王邦雄等編:《中國哲學史》(台北:里仁書局)
這本書是近年思想史最簡易的入門書,對於思想概念、重要思想家都有很完整的介紹,是絕對要看過的考試必備經典書目。
2.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
本書對於思想家的生平、軼聞和時代背景的介紹較多,是建立史觀的重要著作。但由於其文字敘述相當繁瑣,而且有些思想家的(考試)重要性不高所以建議挑選重要的部分閱讀。
3.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
勞思光先生是中研院的院士,為哲學系出身,所以他的書會比較具有思辨性,也比較難閱讀。但是《新編中國哲學史》的第一冊對於先秦諸子學說的說明較前兩部著作深入,是提升功力的墊腳石。另外,他所提出的哲學史研究法,曾經有學校考過,建議可以瀏覽過。(古代思想的部分則算是比較邊緣的問題,可以跳過)。
4.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
書如其名,就是以大綱式書寫,也有補充其他書所沒有提到的部分,如:仁有六義、禪宗一花開五葉等等,適合考前複習用。
(三)文字學
1.林尹:《文字學槩說》(台北:正中書局)
誠如前文所述是林派的重要教本。其中的重點是六書的理論、分類、以及界定。前面的緒論有很多基本的概念,像是文字起源、文字學發展史等等,不要因為讀起來有點煩就跳過,將其系統化可以釐清很多文字學的概念。後面的形音義篇,形篇是古文字介紹(要讀),音篇、義篇是簡單版聲韻學、訓詁學,可以當作大綱複習用。
2.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台北:萬卷樓)
本書是魯派的重要教本,有很多資料補充了林尹先生《文字學槩說》的不足,像是說文解字的介紹以及說文四大家等等。兩派最大的差異就在對於六書的觀念有相當大的不同,要詳加理解。
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
作者為大陸文字學學者。比較推薦其中對於古文字階段(從甲骨文以前到小篆)的介紹,和許談輝先生的著作有相似的部分,可以互相補充。另外「三書說」的理論也可以稍加注意,細節則不必,台灣對於三書說大概都是存而不論,很少深入去探討。
4.蔡信發:《說文答問》(台北:萬卷樓)
以問答方式書寫,可以補足上述兩本在解釋名詞上的不足,有很多比較細碎的資料可以補充。不過蔡老師也是魯派的,所以在六書的概念上不要混淆。
5.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台北:學海出版社)
作者為台大教授。裡面有很多甲骨文、金文的字例,在編台大字例本的時候幫助很大。閱讀上建議讀本論中的第五到第七節,可以比較明白該書對文字分類的概念和想法。另外,強烈建議去找台大的文字學上課講義,這樣更能補足文字學的分數。台大的文字學和聲韻學是分開考的,各佔50分(不考訓詁學),但是題目卻是100分的量,所以能多拿些分數總是好的。
(四)聲韻學
1.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出版社)
內容完整的傳統教科書,以淺近文言文寫成,適合上課不適合自修。林炯陽老師的注增加了很多重要的內容在其中,不要因為是注釋就跳過。
2.陳新雄:《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
對於等韻學有完整的介紹,因為是以淺近文言文書寫,閱讀起來有些許的障礙,不過只要配合學校課程應該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3.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本書是近年來聲韻學的集大成之作,內容兼容並蓄廣收各家說法,加上排版清楚,可以說是入門的最佳選擇。唯一的缺點是價錢甚高。
4.王志成:《廣韻作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相信中文系三年級對本書都不陌生,而這本書對於考試最大的幫助,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對於反切上字的熟悉度達到95﹪以上。在聲韻學的考試中,只要是一切關於應用的題目,反切上字是最值得考生仰賴的判斷條件,所以考試前兩三個月開始拿出來複習(可以印成空白的小卡複習),寫到考試後約可寫完三到四次。每天花15-20分鐘即可,對聲韻學幫助極大。
5.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台大用書。台大出題不太重視中古音,而集中在其他的區塊,如上古音、等韻學、近代音、現在語言學等等。台大的題目常常是看完書後好像也解不了題,所以考前我們公認台大聲韻學是無解無救的一科,就盡人事,聽天命吧。
(五)訓詁學
1.林尹:《訓詁學槩要》(台北:正中書局)
訓詁學是最典型的背科,內容比較單調,目錄每一條幾乎都可以是考題。所以就認真的背吧。出題比較集中在前半的幾章,後半的根柢書考得較少,但至少要熟悉《爾雅》和《釋名》兩本高命中率的重要訓詁古籍。
2.胡楚生:《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書局)
可以補林書的不足,也有一些不太一樣的想法,兩本互相參照就可以在訓詁學那下不錯的分數。而且訓詁學常常是同一個概念換個名字說,所以多看幾本之後,會在自己心裡形成一個基本架構,遇到不一樣的名詞就把它轉換成已知的基本概念就可以了。
3.楊端志《訓詁學》(台北:五南出版)
近年台大、政大用書。
五、報名與學校選擇
(一)報名與簡章
從每年12月底開始到隔年3月為止都是報名時間,各校不一。因為要同時處理很多學校的報名事宜,很可能會亂掉,所以要注意時間和各校流程。每年都會有忘了登錄資料、忘了寄報名表的情況發生。千萬不要讓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近年來簡章都有網路化的趨勢,也就是說多半都可以從網路上取得簡章的全部內容;有些學校會在簡章中印有通行碼,是報名的時候需要的,如果只是要看資訊的人不需要花50元的工本費去買。另外,報名學校的數量大約在5-7間,因為沒有人會知道自己的運氣落在哪一間。像是今年成大第三名,考上台大榜首;成大第二名,台大落榜。實力固然重要,但是當實力相當的時候,就是比其他的條件,包括身體健康,精神穩定,還有運氣。所以只要報名費負擔得起,想上的學校多報幾間,對自己比較安全。
(二)學校選擇
學校的選擇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能上台大、師大、政大,那也就不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了。選擇學校要考量的因素有師資、錄取率、地點等等,以下分別說明之。
1.師資與學校資源:如果已經確定自己研究的領域,那麼選擇學校就容易很多,最好挑和自己研究領域相關師資比較多,甚至是有專門研究室的學校,那會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對自己寫論文比較有幫助。
2.錄取率:這是一個有點投機(或說是了解局勢)的上榜方法。每年考試的時間有限,但是要招生的學校很多,其中必然會有時間上的衝突,因此如果為了求上榜,建議報考和「名校」衝到的學校。在時間的考量上,對自己實力有自信的人多半會去報考名校,其他學校的報考人數就會相對減少。中文所的報考人數就是這麼多,一旦考試時間撞期就有可以選擇的空間。
3.地點:人文藝術的學習,筆者建議能在都會區,資訊的流通、環境的氛圍都會對寫論文有所助益,而且學術研討會也多半在都會區召開,對於研究生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活動。當然各地學校有其研究特色,而且中南部各校間也會聯合舉辦研究生研討會,研究生可以有機會發表論文,累積發表的經驗與實力,只要學校的圖書館藏書量夠大,不需要常常跑到國圖找資料,向中南部發展也是可以考慮的。
六、推甄
(一)推甄簡介與利弊得失
推甄在每年10月報名、11至12月考試、12至1月放榜。中文系有辦理推甄的學校包括了政大、中央、中正、中山、成大、文化、東吳……等等,如果不是非台大、師大不唸的人可以考慮以推甄的方式進入研究所。推甄一般分為筆試、口試兩階段,筆試通過者再進行口試。口試只要不是太離譜的情況,如答非所問、不知道的問題太多,分數相差不會太大,所以決勝負的地方就在於筆試。高分的筆試可以讓自己在口試的部分有足夠的本錢掉分,除非教授存心要保護自己學校的學生,不然高分的筆試(佔分的百分比也要高)可以讓自己不容易落榜。
推甄的好處在於可以比其他人提早四個月知道自己的歸宿,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自由地規劃,而且透過準備推甄資料的過程,對於「研究」的步驟和一些注意事項會有初步的了解,可以順利銜接研究所的各項課程和磨練。另外,如果對於特定科目不拿手,推甄也可以避開許多考科。推甄筆試一般只有一到兩科,且大多沒有「小學」,而以文學史、國文、語文能力、思想史為主,對於考試科目的準備度不平均的人是可以嘗試的。但是這也背負了之後考一般考試的風險,所以建議不要放棄特定科目。另外,有部分學校在碩士班入學考試也是有面試的,推甄時候的資料就可以派上用場了,而且比其他考生有更豐富的經驗與較多的修改的時間,因此即使不打算推甄,如果報考的學校往年都有面試,也可以趁早準備相關資料。
推甄的缺點是會消耗許多時間在準備各項資料上,主要是研究計畫、學術論文,還有自傳、成績單、以及「其他有利於甄試之資料」等等,大約需要花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準備,勢必會壓縮讀書的時間。
(二)自傳、成績單
自傳一般包括家庭背景、求學過程、興趣與人格特質、報考動機與未來展望等等內容。依報考的研究所不同而調整內容,要把自己的人生和研究所做結合,好像自己生來就是為了此研究而生。各類的事件,只要能沾上邊的就要著重敘述,使自傳呈現一個完整(到有點虛假)的自己。事件可以稍微誇大,但是不要虛構,否則口試若提到相關內容會很尷尬。
推甄一般有成績限制,會規定成績必須達到某個程度,一般在全班的百分之五十到二十五不等。如果成績不是很好的人請趁早開始向上攀升。
(三)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是推甄的重點,大部分口試的問題會圍繞的研究計畫上。題目不要定太大,在教授的眼裡碩士論文只是一個練習而已,所以只要四平八穩的架好一篇論文應有的架構即可。
研究計畫的容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範疇、研究方法、研究大綱、論文字數與修業年限、預期研究成果、參考書目。以下簡介各項應有的內容與注意事項:
1.研究動機不能是因為「我喜歡」,對於學術的問題要提出研究的價值和重要性,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自己研究的特殊性,顯示出這份研究是有必要的。
2.研究範疇就是研究的對象,包括了時間的斷限、文本的取材。除了說明選擇的對象之外,還必須說明為何如此選擇,而排除的部分又是為什麼排除。
3.研究方法就古典文學思想來說,沒有固定的研究方法,對於資料的處理和安排過程就可以是研究方法(或可參考勞思光先生所提出的哲學史四大研究法)。但是現代文學因為有西方文論的關係,許多「主義」等術語的運用就必須非常小心。
4.研究大綱就相當於目錄,列出章、節。原則上列七章以上,每章列三節(結論可免)。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範疇、目的、方法等等,最後一章結論。中間五章(以上)為主要論述,在章節的安排上要有邏輯性,每章之間必須要有連續性或是並置性,不能讓人感到順序有錯誤。
5.中文碩士的修業年限多為三到四年,論文字數多在十到十五萬字。
6.預期研究成果即是表明自己希望能在研究上有所貢獻,可以解決前人留下的問題,開啟後人研究的契機(即使心裡明白這可能只是個夢)。
7.參考書目原則上要以量取勝,在前面的資料都寫完以後,加上參考書目讓字數合於規定,這樣就很完整了。內容的分類上,可參考與自己研究類似的論文,但是對於不熟悉的分類名目不要任意沿用,可能會被口試委員提問。重要的參考書籍(研究某主題的必備書目)最好問過老師,免得遺漏了,這是非常要不得的。
(四)學術論文代表作
如果有在研討會發表過的論文是最好的,絕對有加分效果。一般都是將寫得不錯的報告加以修改,將錯誤的論點修正,調整文字敘述的流暢度,增加注釋、參考書目、關鍵字等等一般小論文該有的內容就可以了。
(五)其他資料
對推甄有益的一切資料都可以算在其中,大部分上得了檯面的報告都可以放進去,只是名目要做調整。如果叫做「報告」,那格式要和學術論文差不多,只是不太需要挑錯誤。其他比較普通的就叫做讀書心得,電影、戲劇的欣賞都可以包括在內。另外還有文藝創作,會創作的人就把自己得意的作品都放進去吧,有得獎的放前面、並在目錄標明以加深印象。最後可以放獎狀、感謝狀還有研習證書等等,前三名的獎狀、辦活動的感謝狀都可以放進去,表現自己的多元發展性。
(六)推薦函
推薦函原則上是以本系教師為主,如果要推甄其他的系所再考慮外系的老師。拜託老師寫推薦函除了看自己和老師的熟稔程度(有些學校會要求要上過該名老師的課)之外,如果人脈夠廣,還要注意學校與老師的關係,比如說老師畢業於該校、或是曾經在該校擔任專任、兼任教師,這樣會更有效果。
(七)口試
通過筆試和資料審查等重重關卡之後,就是緊張又刺激的口試了。口試的重點基本上是在研究計畫,其次是學術論文,再來是其他附的資料,包括各類作品,成績單、自傳都有可能問。不要心存僥倖,因為每個口試委員專業領域不同,所以只要是裡面有的作品是屬於他的專業就有可能問。
口試時間一般是15-20分鐘,一開始通常會是3-5分鐘的研究計畫介紹(推甄),或是自我表現時間,說明自己身為中文所研究生有何優勢之類的問題(中央2006年考試面試)。要記得準備3分鐘和5分鐘的版本,免得時間超過或不足。在口試前要先準備一份應答的稿子,寫一些自己覺得可能被問的問題和解答,作為自己在口試時的底本,如果行有餘力,要想辦法引導口試委員進入你所準備的問題。另外,可以找老師或學長姐幫忙作模擬口試,可能會抓出自己所沒有想到的問題,也可以克服心裡障礙,臨場比較不會緊張。
口試結束後要記得記下剛剛被問的問題,想想自己的回答是否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還有口試委員的建議,在下一間學校口試的時候就可以作補強。
七、讀書會.模擬考.補習
(一)讀書會
讀書會的進行大致上是每次聚會針對各科做重點複習與討論。如果對於喜歡集體唸書的人來說,讀書會也許是個好選擇。透過讀書會,可以訂定一個完善的計畫,每個人負責不同的範圍可以比較深入的準備,也可以和夥伴分享成果,如果順利地進行可以收到不錯的成果。當然集體讀書的缺點就在於成員的程度,如果落差太大就會造成全體的負擔。所以如果決定要組讀書會,成員是相當重要的考慮因素。
或者不一定要有讀書會的形式,而是一群讀書的夥伴,讀相同的東西,彼此有問題的時候可以互相討論。有的時候老師因為已經走過了分解知識的階段,所以反而可能不知道學生問的問題,同學是一起學習的,彼此的思考歷程相近,比較有辦法說到彼此都明白。自己懂了,可以教同學就更好了。
(二)模擬考
對於喜歡單打獨鬥的人來說,可以考慮聯合模擬考。集結一群人之後可以請老師出題和批改,也可以將考古題影印後剪開,隨機抽籤出題,之後大家再討論。考試的訓練是很重要的,不管模式如何,在進入考前半年要漸漸加入書寫的練習。另外,把校內期中期末考拿來當練習也是很好的,對成績也會有幫助。
(三)補習
補習確實可以提供所謂的考試重點,但是這並不能取代自己下工夫去閱讀重要的書籍,畢竟再好的老師也有失誤的時候,如果照單全收只會讓自己吃虧而已。另外,補習勢必會佔去相當大量複習的的時間,上了再多的好課也要複習才會成為自己的實力。所以是否要補習,要看個人的讀書習慣和時間而定。若是確定要補習,強烈建議一定要多試聽、多比較,除了學費、還有硬體設備、員工的態度、教材的編輯、資訊的蒐集等等都是考量的要素。另外還有團報,人數是可以殺價的重要籌碼,確定要報名之後,可以一群人約一約一起去報名,這樣對荷包的貢獻是很大的。
八、答題格式建議
(一)申論題答題建議
申論題的答題是有基本格式的,雖然是簡單的前言、正文、結語,如果在概念上加強的話,可以營造出和別人完全不同層次的考卷。
首先,前言的部分就是順著題目,大概述說該題所詢問的內容,並說出自己將從哪些方面來答題,最後可以模仿教科書上所說的「玆就所知,分別敘述如下」等等語彙,一段漂亮的前言就完成了,字數大約在50-100字左右。
正文的部分就按照前言中所提到的方向來答題,除非題目要求的內容很多,不然列三到四點就可以了。有了小標目,就要詳加說明,每個小標目大約150到200字左右,這樣正文就完成了。
結論的部分要將前面所提到的重點再次加以述說,結尾要有力,不可以草率,避免有閱卷者只看結論就打分數的情況發生。而且,結論最好不要出前言、正文都沒有出現的新論點,否則會未完的感覺,就不像結論了。字數則在100到150字左右。一題的字數至少要600字以上,最多不要超過1000字,否則會造成各題之間份量差距懸殊,分數的差距也會跟著很懸殊。
(二)解釋名詞答題建議
解釋名詞是從1分、3分、5分、到10分不等的小題目,不需要有前言結語等繁複的結構,直接切入重點即可。若是考人名、書名、或是理論,就要說出人的貢獻,書的作者、內容大要,理論的提出者和理論內容,字數依分數而定,大約是1分30個字左右。所以3、5分的題目就寫100到150字,10分就要到300字。超過10分的題目就要斟酌增加前言、結語等結構性的部分了。分數和字數的比例只是參考,2006年中山的文學史就有一題出了20個小題,一題1分,並註明答案不必超過一行,那就依照題目的規定就好了。
九、其他瑣事—關於考試
(一)考試科目—專書
有些學校會有「專書」的考試,往年如輔大、成大皆有,清大則是必考《詩經》、《楚辭》。所謂專書就是專考一本或數本古籍,如《詩經》、《楚辭》、《老子》、《莊子》、《荀子》、《左傳》、《文心雕龍》……等等。有些學校是選考,可以個人意願選擇,有些學校則是規定必考(如清大)。若是要選擇,有以下的建議:如果自己有特別熟悉的專書就可以考慮選擇,但是也要明白,再熟也比不過研究多年的教授熟,還要背負門派之間意見相左的風險。筆者的建議是選《老子》,因為絕對可以讀完,只要在原典閱讀完之後再找一至兩本概論性的學術著作閱讀就可以上考場了,比較不會有意外性的題目。若是像《莊子》、《文心雕龍》篇目甚多的書,只要出一篇沒有讀到的就可能呆坐到下課。所以如果沒有特別熟悉或喜愛的專書,筆者建議選《老子》。
清大的中國文學基本經典即是《詩經》、《楚辭》,出題是兩題《詩經》,兩題《楚辭》。《詩經》有兩種題型,一是《詩經》研究、一是篇章賞析。《詩經》研究推薦《詩經研究史概要》(作者:夏傳才,萬卷樓出版),基本上可以解決所有考古題中關於《詩經》研究的題目。篇章賞析則要將所有能找到的題目中出過的篇目抓出來,將重複性高的看過,有時題目會附詩,有時則沒有,所以最好要有印象。《楚辭》則沒有固定的參考教本,建議將離騷、九歌、九章(這樣就很多了喔)原文讀過,然後找幾本關於楚辭研究的書來看,大概針對考古題作一些因應就可以了。
(二)考古題
考古題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前文提到的—「掌握各校出題的趨勢」(這可以到考前再做特別加強),另一個則是掌握考試的重點(在平常唸書的時候就要掌握,才能確保時間花在刀口上)。在歷年的考試中有很多題目是常常會出現的大題目,每年換學校出現,對於這類題目所牽涉的相關內容就要特別去閱讀和思考。另外有些是次常出現的題目,則要保持有深刻的印象。很少或沒有出過的冷僻題,就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閱讀,記一兩個關鍵詞下去鋪排就好了。反正出了不是保護主義就是所有人一起陪葬,不如花時間保住基本的重點分數。
(三)共同科目—國文、英文
1.國文:題型不外乎作文、斷句、翻譯、文章賞析、閱讀思考與評論等等。大部分都是靠平常累積實力,所以除了多唸書,在此提供一些概念給讀者參考。中文所的作文,一般會是文言白話不拘(師大要求文言文作文),有把握就寫文言,分數通常較高,沒把握的話還是以流暢的白話文為佳。作文題目有抒情有議論,最難的是以抒情的筆法闡述議論的題目,若是發揮的好比較容易拿高分,但這也是走鋼索的寫法,寫不好或是教授不欣賞就會損失慘重,所以還是建議該抒情的題目抒情,該議論的題目議論,保有基本分比衝高分重要。其他的題目就是多練習了,特別是不太會寫賞析或是評論的人可以先參考坊間相關的書,模仿其中切入的觀點或是思考的模式。大多數的題目以議論性質居多,因為論述是研究生的基本能力,文藝創作比較算是加分的性質,所以考題多偏向議論。書寫習慣帶有太多感情成分的人可以嚐試寫寫比較硬的文章,豐沛情感的筆請用在文學獎上。
2.英文:大部分人文類科的研究所通常都有考英文,雖說英文只佔一科,但也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每一科只要差距過大,就可能與正取、備取無緣。英文不好的人不要妄想用專業科目追分,能夠進入正取、備取的人通常不是能夠用專業科目輕鬆贏20分、30分的對象,專業科目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其他的科目通常就會是決勝的關鍵。題型大致上與大學指定考科相同,只是不一定會有作文,但是一旦考了英文作文,通常就會佔25-30分,而且字數會要求250-300字,所以對於英文作文有恐懼的人可以先參考各校考古題作為報考選擇的參考值之一,看是要勇敢地面對還是策略性地逃避。另外的字彙、克漏字、閱讀測驗就需要單字和文法的基礎。單字除了背之外別無他法,只是可能有人有特殊的背法就是了,就長期累積吧。學習出版社有出一本《研究所英文字彙》,雖然統計的時間比較早,但是英文考題的變動性也不算大,可以作為參考之用。文法方面可以去買坊間針對研究所英文出的文法書,選自己看得順的就可以了。另外,找個英文好的朋友,可以隨時諮詢。中文系的考生英文通常不會超強(英文超強直接去英文系啦),所以只要有一個普通的基礎就可以了。
(四)清大英文
清大的英文是放在第二階段,大多是英翻中的翻譯。中文系的網頁上有87-91年的考題。以下簡介94與95年的考題。面對考試的基本原則是冷靜推敲,一旦進到清華的第二階段,錄取率已經逼近50%,再跨一步就上了。
1. 94年(由94年考取的黃韻如學姊提供)
題目是兩篇閱讀測驗,第一篇是一本書的小說情節簡介,閱讀完後回答4個問題,像是這個情節的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或接下來的內容是什麼,考對文意的了解度,其中有一題比較特別,問的是兩段簡介中的對比手法是什麼。但是完全沒說要用英文還是中文回答(學姊都以中文回答)。
第二篇考的是探討泰瑞莎修女能否被羅馬教廷頒發聖人封號的文章,回答五個問題,第一題很明確的說明要以「中文」介紹泰瑞莎修女,即是文章的翻譯。接著翻譯兩句劃線的句子,第三題是為這篇文章訂一個英文題目,接下來的問題,其實跟翻譯沒兩樣,只是用問答的方式問要翻譯的地方。
2. 95年
翻議題兩題。第一題是關於文法,題目好像是subject and predicative (predicate)主語和謂語(或是述語,不是很確定)。文中用英文介紹了中文語法中主語和謂語的內容,並有舉例,像是「孟子見梁惠王」,孟子是主語,見梁惠王是謂語。翻譯的原則是文章裡面所有出現的文字(包括中文和英文)都要出現在翻譯的答案中,不會的字用上下文推敲,不論如何都不要空白。第二題比較像是科學或是邏輯學的文章,題目是First Principle。除了單字之外大致上沒有太多問題。
(五)有面試的中文所
根據網路上的消息,有面試的中文所包括了「中央、東海、逢甲、銘傳應用中文、中正、東華、淡江、暨南、元智、文化」,要繳交審查資料(好像不用面試)的有「玄奘、佛光、華梵、南華」。因為我沒有時間一一確認,所以其中如果有心儀的學校請自行上該校網站查詢。需要面試的資料準備就像前面推甄準備一節中所提到的就可以了。
(六)考試臨場經驗
1.考前的準備時間
不管何時考試,至少要比第一節開始考試的時間提早50分鐘左右到達考場,除了找教室,還要讓自己安定下來面對考試。考前唸的書大多沒有用,因為都是走馬看花就過去了,很少會很深刻,但是還是要看才會心安,那麼就選擇該校命題機率高的部份閱讀(這就跟考題分析有關係)。沒讀到考題是正常,讀到算賺到。
2.㊣答題順序、份量與時間分配
基本上答題盡量按照順序,但是如果不小心寫錯頁(而且寫了很多才發現),那就錯了,不要用很多修正液、立可帶去塗改,直接掉換順序答。基本上不會有影響,筆者在清華第一節文學史就發生寫錯頁的情況,就直接掉換順序,結果是正取。所以不照順序答題基本上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不建議按照喜愛的順序答。
每一題的時間和份量大致是相同的,所以第一節拿到答案紙(每間學校不一樣喔),就要開始想如何分配考題。除非答案紙的量很多,否則盡量以寫滿為目標,平均分配頁數,每題要差不多才行。每一節開始,翻開題目卷計算題數和時間。一般考試是100分鐘一節,考題是四題,那麼我的安排會是:1.前5分鐘,分配時間,閱讀題目,初步思考,寫下關鍵字,並在各題標下答題時間限制。2.如果是四題,每題有20分鐘答題,時間到一定換題,不管寫到哪裡(理想狀態是寫到剩下結語沒寫)。3.剩下最後15分鐘,為每一題作結語,抓錯字,作最後的修改。有些學校的時間和題數不一定是照這樣的安排,考前要詳細看准考證和考古題(看題數,通常只有小學會超過四題),不要在這些小細節上輸了。
3.文具
有人說細的筆不好,因為老教授的眼睛不好,會看不清楚,但是筆者用0.25的筆寫完所有考卷一樣有學校唸,所以在筆的選擇上只要自己順手就好。顏色的話各校幾乎都規定用藍、黑筆,有些學校允許用鉛筆作答,請詳閱簡章,免得用了鉛筆才發現學校不准,有可能因此直接零分。另外修正液和立可帶建議都帶著,立可帶速度快,但是很怕會壞掉;修正液可以修小地方,也不容易壞,兩個搭配使用,就不會因為沒有東西塗改就慌了手腳。
4.餐點
考試的時候總是要吃飯的,如果有人陪考最好(如果有該校學生更好),可以安心的享受吃飯的時光,不用去排隊、花時間、花體力。但是有人可能因為緊張就沒有食慾,建議吃一些微鹹或微酸的食物開開胃,多少吃些麵包類的食物。因為考試壓力眞的很大,沒有吃東西可能會直接昏倒在考場,而且考試會持續很多個禮拜,每個禮拜都折磨自己不吃東西遲早會撐不住。不要因為考試就把身體搞壞了。
(七)報到
上榜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報到了,大致上就是繳交資料、照片、還有學力證明正本(大部分是畢業證書)。因為各校放榜報到時間不一樣,但是畢業證書只有一張,如果有要等待其他學校放榜再作決定,也是可以的。應屆畢業生因為還沒有拿到畢業證書,所以可以簽切結書,說明自己會在幾月幾日(各校規定不一,至少會在六月底以後)之前繳交,否則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至於非應屆的考生就必須先交證書,之後如果有更想念的學校上了,就去把證書拿回來。學校沒有資格扣留考生的畢業證書,只是態度要和善一些就是了,畢竟是給別人添麻煩。
十、其他瑣事—關於生活
(一)讀書地點
讀書地點只要是自己覺得可以靜下心來唸書的地方都可以(最好是一個可以一天有八到十個小時讓人唸書的地方)。筆者建議在大學的圖書館,因為各大學圖書館都有許多學術用書,一旦唸書遇到需要查資料的時候隨時可以取用,很多厚重的書(像說文解字、史記、文選這樣的)就不需要自己攜帶。有時還會發現意想不到的資源。
(二)考前焦慮.過年的墮落.拜拜
只要是一般人,面對考試的逼近或多或少都會有緊張的感覺,從大四上結束進入寒假的時候會更明顯,特別是其中還有過年,更是墮落的溫床。我想考生四周的人可能就給予一些支持吧。家人的支持是第一,不管是精神上或是實質上的都好,朋友(也有可能是戰友) 的鼓勵也很重要,可以讓自己覺得沒有被人際關係遺棄。更有心就彼此送些類似平安符一類的「金榜題名」、「學業御守」,應該就不錯了,或是傳個簡訊也好。其實把書唸到自己覺得安心的地步才是能讓精神稍微緩和、安定的最好方法。
如果說壓力真的很大,產生了想放棄的念頭,覺得自己準備不夠之類的,或是推甄完沒備上的,可能對自己會有更大的懷疑。所以可能天天都處在一個很敏感的狀態下,情緒就不是很穩定,別人隨口說的話也會讓自己很不高興。所以越到考試越要對自己做精神喊話「沒問題的,都走到這裡了,終點線就在眼前,衝過去就對了」。反正煩惱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要繼續咬緊牙關走下去,實力有多少自己最清楚,能相信的也只有自己,如果連自己都迷惘了,那還能相信什麼。
過年的期間,唸書會和身邊整個氛圍不合吧,如果家人不多也許還好,如果是大家族,就認命吧,等到逃離了那樣的地方再唸囉。過年期間應該就維持一個熟悉度就好,不要過完年整個人跟新的(不是新氣象 是空白...)一樣。
最後談談拜拜的問題,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的限制,就可以在考前已經收到部分准考證之後,印好去拜文昌帝君。當然,書還是要唸啊。筆者在推甄的時候很鐵齒不去拜,結果以一名的差距無法錄取;之後認真地拼了兩個多月,考前很乖地去拜,三正取、二備取。實力很重要,拜拜多些信心也不錯,有拜有保庇!
(三)實習
我必須先澄清我是沒有實習的人,所以對於實習的所有概念都是和學長姐以及同學討論而得到的,如果需要實際的經驗,請洽有實習的學長姐。在這裡我只提出我對實習與考研究所之間的相關問題討論。
1.時間的壓縮
實習素有研究所殺手之稱,實習期間幾乎所有的心力都必須放在課程以及班上孩子的身上,唸書的時間只剩下回家、回宿舍備完課以後的時間。而且時間的壓迫感會連帶的焦慮和緊張,對於考試的表現或多或少會有影響。
2.對實習的態度
如果把時間多花在自己身上,那麼對孩子的關心和實質的照顧勢必打折扣,要兼顧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且,問大家一個有些殘酷的問題,如果可以選擇,大家願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班上那些同學帶?我想這跟交情就沒有關係了,因為對自己孩子的關心絕對會在交情之上(如果不會的話,建議就別生了)。從現在家長對於教育的干涉頻繁就可以看得出來,家長的要求相當高;如果自己不願小孩被耽誤,又怎麼忍心去誤人子弟。教育不只是工作,而是會影響人一生的重要職業(國小教育尤其如此),希望繼續願意在教育圈執教的人能夠謹記這一點。
3.教職的緊縮
今年的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已經由九成掉落至六成,教師証已經不是隨手可得(雖然六成通過率還是很高),如果只想把教師證當作眾多證照之一,那麼不如多花心思在其他比較有競爭力的證照上。即使是現任教師,也可能面臨到學校教職人員超額的問題,超額分發通常從年資最淺的新進教師開始,況且若是學校三年、五年不聘新老師,有五年年資仍然是全校最菜的「新」老師,隨時有被超額分發的可能性。兩年前我問學長對於學弟妹進教育圈的看法,當時學長的回答是「不適合進場」,但若有興趣和熱忱(強烈的教育愛)仍然可以試試看;但前一陣子學長已經非常直接的說「別來了,來了也很快就會走了」,我想這是台灣師資培育的悲哀,也是整體社會的問題;因此,對於生涯的規劃,應多方考慮、審慎思考與規劃,而不是盲從。
(四)練字
練字,對於大部分字都不漂亮的現代考生來說,算是蠻重要的。本來普通的字進了考場會變亂;本來很亂的字進了考場會變得更亂。除非對自己答題的能力有高度的自信,能用龍飛鳳舞的字配上有深度的內容吸引老師批閱,不然就不要讓閱卷老師拿到考卷就有一種想要逃避的感覺。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覺得版面混亂,字跡潦草,對於內容可能就不會給予水準以上的評價(除非老師的字也很糟,會以同理心對待考生)。而且練字不會浪費時間,運用寫筆記的時候練字就可以了。筆者的方法是用活頁紙或是筆記本,第一行對準紙上的標線,之後就對齊第一行寫字,讓整個版面很整齊。至於如何讓文字有行氣,那就要多練練書法了,可以買硬筆書法的字帖來練,練久了就會有氣勢。
(五)資訊來源
1.相當推薦批踢踢實業坊BBS站的graduate版,隨時會有最新資訊更新,也會有很多志工幫忙大家整理考試日程,解答疑問,還有正取放棄資訊,這對備取來說真的是天堂(不過筆者最後還是沒備上就是了)。到了考試建議去那裡走走看看。不過,偶而會有筆戰或是心理戰(慫恿人放棄之類的),看過就不要理他了。
2.建議要把各校的招生網頁、中文系網頁設到我的最愛,隨時掌握最新資訊。包括招生訊息,研究趨向、脈動,師資等等資訊。
3.如果想要知道各校中文系的各科教科書,直接到各校的BBS站找中文系的班版多半就可以知道了,必修課大多會團體訂購,選修課可能就要po文問。但是通常不會有人回答就是了,畢竟大家心裡都有保護自家學生的想法。
十一、結語
「準備研究所是一條孤獨的路」。這是我大一決定要考研究所時,學長第一句告訴我的話,如今我也要畢業了。謝謝曾經教過我、幫過我許多事的學長姐,在我大學生活中給了我很多啟發,這篇歷程分享也採納了很多前人的意見。寫完這篇,不才的學弟可以無愧地畢業了(心裡眞的很希望這一段可以放進碩士論文的謝辭裡面)。
希望所有要考研究所的學弟妹都能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不要人云亦云,看到別人念研究所就認為自己也要念。走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本文寫於2006年2月(同年5月增修),正是考前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很多想法是一邊複習一邊想到的,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學弟妹能博採眾說,調整出屬於自己的讀書方法,這樣學長姐們寫稿才有價值。期許各位學弟妹有人能一起進入中文研究的領域一同努力。
附錄一 2006年各校研究所考試日程表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
三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四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五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