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the main content block

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所長劉春榮教授訪談

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所長 劉春榮 教授訪談

image 

 

採訪者:中語系9602054洪琪雯

        中語系9602051陳慧文

訪問時間:2008429 下午200

訪問內容:

Q1: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您到我們學校來?

 

那時台北市教育局毛連塭局長調任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 問我有沒有意願跟他一起到來服務,我就答應,跟他一起來了。我剛到這邊的時候是民國75年,擔任事務組主任,第二年就接總務長。

 

Q2:您覺得學校這些年來建築有什麼變化?

 

我剛到這邊的時候是民國75年,那時候還是「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76年時我們學校就改名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前年95年時,才又改名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當時來的時候學校的建築不是這樣,勤樸樓那時候還是小小間的教室,跟幼稚園一樣。61年的時候蓋了三棟,就是科學館、行政大樓、圖書館,這三棟是現在最老的建築。最大的變化就是,來的時候沒有公誠樓,沒有現在的勤樸樓,沒有女生宿舍,沒有音樂館──不是藝術館喔,藝術館是ㄇ型阿,大家現在都以為它們是一棟,可是不是喔,一棟是綠色嘛,一棟是黃色阿,它們是不一樣的啦!

 

Q3:這些年來師資、學生素質方面有什麼變化?

 

老師差很多啦,我來的時候學校只有4個博士,現在幾乎所有老 師都是 博士。學生當時是招收初中畢業的嘛,是專科學校。現在進來就是大學生或碩士生、博士生阿。現在我們有好多個碩士班、三個博士班。組織、架構都變了。以前的進修部是獨立的,現在進修部變成教務處的一個二級單位。不過我覺得進修部應該要恢復成獨立,提供老師進修,並且成立進修學院,或是一級單位的進修部

 

學生素質方面,以前考是考師專,是公費制度,要成績相當好相當好才可以進這裡,成績差不多要有建中、北一女的程度,能考上其他公立學校的還進不來。現在計算方式比較不一樣,學生素質就降得蠻多的,公費生很少了,大部分都是自費,分數門檻也下降了,算是國立大學排比較後面的了。因為老師太多了,進來沒有保障工作,所以就會造成這種情形。這是單純從分數門檻來看。

但是以現在來說,從專科學校提升到大學,學生所能吸收的知識就更多元,比以前專科學校顯然來得多,而且成熟,大學畢竟還是多兩年的教育。我剛剛講的學生素質下降,就是單純從相對比例來看。

 

Q4::那您覺得,學校從原本的專門培育師資、到現在轉型成以師資培育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有什麼改變?

 

其實改成多元化師資培育是世界上的趨勢。除了比較極權的國家或比較中央控制的國家,像法國是計劃性師資培育,一般的民主國家大部分都採取多元化師資培育,就是不一定由哪個特定的學校來培育,所以這也是趨勢。那你說我們現在變成這樣就沒出路嗎?也不一定。像我們就慢慢轉型成以師資培育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所以不能說把我們所有的力量都灌注在師資培育。我們有一部分師資培育,師培生越來越少了,可能以後在教育學院裡面就是負責師資培育。師資培育有幾個項目,幼教、特教、國小學程,想當老師的人就去考,去修教育學程。

 

Q5:現在當老師的機會越來越少,您對選擇本校就讀的學生未來生涯規劃有何建議?

 

其實我也相信很多學生當時也是抱著很大期待進來的,因為以前很多父母學生都認為到我們學校來就讀,畢業後就會保障工作。進來以後第一年還不知道,第二年就慢慢瞭解,三四年級就會更清楚以後可能會找不到工作。這個問題也不只出現在我們學校,其他學校也有這個瓶頸。而且在國外師資培育的學校,只要出現少子化的現象之後,都會出現這個問題。

大學生未來可能要把志向稍做調整,不能專門以當老師為志向,也可以選擇文教性事業、公務員等等。或者可以選擇繼續進修,不能當 國小 老師,可以繼續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到大學裡來服務。還是有路可以走,只是不像以前單純當小學老師。不過這種少子化現象帶來的影響,以後搞不好也會改變,只是十年間可能很難有所改變。或許十年之後可 能又有 老師的需求,人口變化就是這樣,假設未來新生兒數量穩定,這種狀況就會改善。

 

Q6:您覺得現今教育部對師資培育的政策有何缺失?

 

政府現在的政策就是類似叢林法則,優勝劣敗市場機制,讓大家去競爭。不過這種老師就業困難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吃虧,像是偏遠地區、私立學校,就依然受惠。像私立學校以前都沒有人想去,因為採行契約制,隨時都可能被解僱,但也提昇了老師的教學認真度。偏遠學校也是,現在大家都搶著去,老師素質也跟著提昇,許多優秀的老師,都願意去服務。

 

Q7:現階段師資供過於求的現象,是中學較嚴重還是小學?

 

這其實有點變化,十幾年前大概是中學先出現困難,國小還好,所以很多大學要搶這塊餅,因為工作不好找,所以很多人想要當中學老師。那個時候,國立大學、私立大學、科技大學都在培育老師,所以很快就又填滿了,填滿以後就發現大家都沒工作。我知道教育部的政策還是希望師範院校和教育大學依然是師資培育的主力,那如果說所有的師範院校都改成一般大學,未來師資培育就可能出現問題,所以其實這樣的政策是有些矛盾的。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提出「卓越師資培育計畫」,給予成績優良的師培生每個月八千塊的獎助學金,卻無法保障未來的工作出路,因為現階段無法確實掌握教師缺額,所以不能強制地方政府去分發,只能用這種方式鼓勵師範院校培育較為優良的教師。

 

 

Q8:隸屬台北市政府下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有何好處?和其他大學有何不同?

 

在國內,市立學校和國立學校其實差異不大。比如說拿我們跟國北(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預算來看,其實差異不多,我們又比他們多一些,大概八億左右,他們不到七億。如果要說市政府無所保留的支持我們,也不是這樣,因為還有市立中小學,他們也要照顧。但是一年八億多,相對師範院校來講,也算夠了。像我們的研究案和教師發表來講,也和其他國立學校大同小異。

有點不一樣,就是歷史上來講,以前我們算是師範院校的龍頭,所有學生最想考的學校就是當時的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在所有校長推舉裡面,我們校長也算是校長群裡的頭頭。後來他們從省立改成國立,我們沒有改,但因為台北市是首都,我們的地位仍然存在,只是和國北算是同一級了,也演變出各有特色的狀態。

 

Q9:現在有很多教育大學和一般大學的合併案,您對這有什麼看法?
這其實是教育部的政策啦,它希望我們在轉型改制的同時,和一般大學談這方面的事,像現在的花蓮教育大學要和東華大學談合併,以後就沒有花蓮教育大學了,而且名稱就叫做東華大學。教育部的意思就是要將教育大學變為一般大學裡的一個教育學院,目前只是教育部的整併政策,並沒有強制,而且還有很多細節有待商量。像現在吵得沸沸揚揚的國北與台大的合併案,為什麼不找我們學校和台大合併?只是純地緣和隸屬機構的關係。就財產方面來看,我們隸屬市政府,國北和台大都是國有財產局的,而距離很近,也是選擇國北和台大合併的一大因素。不過現階段合併案都很不容易,還有很多商討空間。或許外界看來國北學生未來可能無端撿到台大的畢業證書,但其實政策考量本來就沒有所謂公平,換個方式想只是他們比較幸運,我們也沒有吃虧,還是可以走自己的路。

 

Q10:您對學校未來有什麼期待和建議?

 

我剛剛說我們要走向以師資培育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照這樣看來,我們的課程結構應該要大幅度的改進。現在的課程仍然是師範院校的課程,所以培育師資的味道還是非常濃烈,的確有待檢討。

第二點是空間。相對一個大學面積應該要15公頃來講,我們學校不到5公頃,未來規劃成立的大直校區也才3.3公頃,合起來不過8公頃,離正常大學需要的空間還有一大段距離,土地的取得可能是我們未來發展的要點。

我們的師資還不錯,學生的學習其實也有提昇的空間,各系所的互動仍有待加強,學校應該思考需透過怎樣的形式,讓文學院和理學院的學生可以多交流。本校的研討會相當多,我有統計過,每個禮拜平均都有1~2場,我覺得我們應該可以再增加這樣的學術研討會。其實如果有心想學習,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雖然佔地小,但是附近可利用的資源很多,如果可以充分利用或和它們建立策略聯盟,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Q11:您對這所學校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嗎?

 

我到這所學校已經22年,來的時候才34歲,現在已經56歲了。我的青春都在這裡,我畢生的精華都在這裡,現在如果有人叫我不要待在這個學校,我會聽不下去。因為從人生高峰期就在這裡,現在已經邁入中老年階段了──不要講這麼老好了,應該算壯年而已啦!──不能說我青春都在這裡沒有代價,因為我也成就了很多事,看著這所學校慢慢成長轉變,的確是很有感情的。

Click Num: